Menu

Menu

  1. 首页
  2. 行业新闻
  3. 【综述】一文说清显微镜的选型技巧及主要参数

【综述】一文说清显微镜的选型技巧及主要参数

前言

 

发展历程,

1590年,荷兰詹森父子制作出复式显微镜雏形,放大倍数3到10倍。

1609年,伽利略改进显微镜,采用螺杆式结构聚焦,放大倍率提高到

3倍。

1665年,罗伯特·胡克发表《显微图谱》,首次描述了“细胞”。19世纪末德国学者E·阿贝奠定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并制成第一个油浸物镜。

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研制出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革命。

 

一、工作原理

光学显微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通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物体。物镜将物体放大成倒立实像,目镜再将倒立实像放大成虚像,供人眼观察。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流代替光束,电子的波长比光短得多,因此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看到更微小的结构,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二、主要分类

1、按成像原理分类

1)光学显微镜(利用可见光成像)

普通光学显微镜:最常见类型,通过目镜和物镜组合放大(放大倍数100-1000倍),适合观察细胞、微生物等,价格亲民。

体视显微镜(解剖镜):双目镜设计,放大倍数10-40倍,形成立体像,用于观察昆虫、矿石、电路板等立体结构。

相差显微镜:通过光的相位差将透明样本(如活细胞)转为明暗对比,无需染色即可观察。

荧光显微镜:用特定波长光激发荧光标记样本(如GFP),仅观察荧光信号,背景暗、对比度高。

共聚焦显微镜:激光扫描+针孔滤波,实现光学切片和三维成像,分辨率高于普通光镜,适合厚样本分层观察。

2)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束穿透样本,分辨率达0.1nm,可观察病毒、细胞器内部结构,但样本需超薄切片(<100nm)。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束扫描样本表面,形成三维立体图像,分辨率约1nm,用于观察细胞表面、材料断口等。

3)其他原理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AFM):通过探针扫描样本表面原子力变化,分辨率达纳米级,可测生物大分子结构或材料表面形貌。

2、按用途和场景分类

生物医学用显微镜:如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用于细胞、组织研究及病理诊断。

工业检测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观察金属材料显微组织),用于质量控制和材料分析。

地质与矿物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分析矿物光学性质),用于岩石、矿物鉴定。

便携式显微镜:手持款或手机外接式,适合户外观察(如昆虫、植物),放大倍数较低(10-200倍)。

 

3、按结构和功能分类

正置显微镜:物镜在样本上方,载物台在下方,适合薄片样本(如载玻片标本)。

倒置显微镜:物镜在载物台下方,适合培养皿中活细胞观察(如细胞培养、胚胎操作)。

激光扫描显微镜:如共聚焦、双光子显微镜,通过激光逐点扫描成像,支持动态或三维观察。

4、特殊技术类型

双光子显微镜:长波长激光激发,穿透深度深(数百微米),光损伤小,适合活体组织(如脑科学研究)。

超分辨率显微镜: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如STED、PALM/STORM),分辨率达20-50nm,观察纳米级结构(如蛋白质分布)。

三、基本构造

光学系统:包括目镜、物镜、聚光器和滤光器等,是显微镜实现成像和放大的关键部分。

 

机械系统:镜座支撑整个显微镜;镜臂用于握持;镜筒连接目镜和物镜转换器;载物台放置标本片;准焦螺旋用于调节物镜和标本间距离,使物像清晰。

目镜和物镜:目镜在顶部,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两者配合放大物像(放大倍数=目镜×物镜)。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

反光镜/光源:提供照明。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粗调用于快速找像,细调用于清晰物像。

照明系统:镜座上的灯室提供光源,电源开关控制灯光开闭,亮度旋钮可调节光线强弱。

、使用步骤(光学显微镜)

1.安放与对光:放置显微镜,打开光源(或反光镜对准光源),调至明亮视野。

2.放玻片:将标本放在载物台中央,用压片夹固定。

3.调焦观察: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眼睛看物镜避免压碎玻片),再缓慢上升镜筒找像,最后用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换高倍镜:低倍镜看清后,转转换器换高倍镜,微调细准焦螺旋。

五、显微镜主要选型参数

1、分辨率(Resolution)

定义:显微镜分辨相邻两个物点的最小距离,分辨率越高,图像细节越清晰。

公式: R = \frac{0.61λ}{NA} ( λ 为光源波长, NA 为物镜数值孔径)。

关键影响因素:

光源波长:可见光(400-760nm)限制了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约为0.2μm,紫外光或激光可提升分辨率(如共聚焦显微镜)。

数值孔径(NA):物镜收集光线的能力,NA越大,分辨率越高(如油镜NA=1.4,分辨率约0.2μm;空气物镜NA=0.95,分辨率约0.3μm)。

2、放大倍数(Magnification)

计算方式:总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如10×物镜+10×目镜=100×)。

有效放大范围:受分辨率限制,光学显微镜的合理放大倍数通常为500×-1000×(超过此范围为“空放大”,图像模糊无细节)。

示例:若分辨率为0.2μm,有效放大倍数≈0.2μm×5000=1000×(人眼分辨率约0.2mm,需放大1000倍使0.2μm细节变为0.2mm) 

3、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 NA)

定义:物镜前透镜收集光线的能力,公式为  NA = n \cdot \sinθ ( n 为介质折射率, θ 为半孔径角)。

关键作用:

决定分辨率(NA越大,分辨率越高)和通光量(NA越大,图像越明亮)。

介质影响:空气(n=1)、水(n=1.33)、香柏油(n=1.515),油镜通过高折射率介质提升NA。

4、视场直径(Field of View, FOV)

定义:通过目镜观察到的圆形视野直径,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放大倍数越高,视场越小)。

计算公式: 视场直径 = \frac{目镜视场数}{物镜倍数} (目镜视场数标于目镜外侧,如18mm)。

示例:10×物镜+视场数18mm的目镜,视场直径=18mm/10=1.8mm。

5、工作距离(Working Distance, WD)

定义:物镜前端到样本表面的最短距离,高倍物镜工作距离短(如100×油镜WD≈0.1mm,需小心调焦避免压碎样本)。

6、景深(Depth of Field)

定义:样本上下可清晰成像的厚度范围,与放大倍数和NA成反比(高倍镜景深浅,需分层聚焦)。

应用场景:观察三维结构(如生物组织、金属浮雕)时,低倍镜景深更大,便于整体观察。

7、照明系统参数 

光源类型:

卤素灯(白光,适合常规观察)、LED(节能,寿命长)、汞灯/氙灯(用于荧光显微镜)。

光强与均匀性:高均匀性照明避免图像明暗不均,可调光阑控制光强(如柯勒照明)。

8、对比度(Contrast)

成像关键:样本不同区域的亮度差异,影响细节辨识度。

提升方式:

染色(生物显微镜)、腐蚀(金相显微镜)、相差/微分干涉(DIC)等技术增强对比度。

9、分辨率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误区纠正:放大倍数≠分辨率,高放大倍数需高分辨率支撑,否则图像模糊(如手机放大照片仅增大像素,不增加细节)。

总结

选购或使用显微镜时,需根据需求平衡参数:

观察细胞/组织:优先考虑分辨率(高NA物镜)和对比度(染色或特殊光路);

工业检测:关注工作距离(避免样本损伤)和景深(粗糙表面观察);

科研成像:兼顾分辨率、稳定性(如电动平台)及图像分析功能。

若需具体场景的参数搭配建议,可进一步说明需求!

  •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那些因素影响?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分辨相邻两点的最小距离)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核心原理可通过公式 R = \frac{0.61λ}{NA} ( R 为分辨率, λ 为光源波长, NA 为物镜数值孔径)解释:

1、光源波长(λ)

直接影响: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波长与分辨率成反比)。

示例:

可见光波长400-760nm,光学显微镜理论分辨率极限约0.2μm(由最短波长蓝光决定)。

紫外光(λ≈200nm)可将分辨率提升至0.1μm,而电子显微镜(电子波长≈0.005nm)分辨率达纳米级。 

2、数值孔径(NA)

定义:物镜收集光线的能力,公式为  NA = n \cdot \sinθ ( n 为介质折射率, θ 为半孔径角)。

关键影响因素:

1)介质折射率(n):

空气(n=1)、水(n=1.33)、香柏油(n=1.515),高折射率介质可提升NA(如油镜NA=1.4,空气物镜NA≤0.95)。

2)半孔径角(θ):

物镜前端透镜的开口角度越大, \sinθ 越大,NA越高(但受物镜设计限制)。

作用:NA与分辨率成反比,NA越大,分辨率越高(如NA=1.4的油镜比NA=0.95的空气物镜分辨率提升约30%)。

3、物镜与样本间的介质

影响机制:介质折射率决定光线折射效率,高折射率介质(如油、水)可减少光线散射,增大NA。

案例:油镜使用香柏油(n=1.515),因与玻璃折射率接近,光线几乎无折射损失,NA显著高于空气物镜。

4、衍射效应

物理限制:光通过物镜时会发生衍射,形成艾里斑(Airy disk),当两个艾里斑重叠超过一定程度时,人眼无法分辨两点。

结论:衍射效应是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理论极限(约0.2μm),需通过缩短波长或提高NA突破。

5、其他辅助因素

照明均匀性:不均匀照明会降低图像对比度,间接影响分辨率(如柯勒照明可优化)。

样本制备:样本厚度、染色质量(如生物样本染色增强对比度)、透光性等影响成像清晰度。

总结

分辨率的核心制约因素可简化为:短波长光源和高数值孔径物镜。例如,若需观察0.1μm的细节,需使用紫外光(λ≈200nm)搭配高NA油镜(如NA=1.4),使 R = \frac{0.61×200nm}{1.4} ≈ 87nm ,满足分辨需求。

 

  • 如何提高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
  •  

提高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核心是优化公式 R = \frac{0.61λ}{NA}  中的参数,可从以下方向入手,兼顾技术可行性与成本:

1、缩短光源波长(λ)

1)更换短波长光源

原理:波长与分辨率成反比,缩短波长直接提升分辨率。

方案:

紫外光(λ=200-400nm):比可见光(400-760nm)分辨率提升约50%,需搭配石英物镜(普通玻璃吸收紫外光)。

激光光源(如蓝光405nm、绿光532nm):单色性好,减少色散,常用于共聚焦显微镜。

局限:紫外光对样本有损伤,且需专用光路设计,成本较高。

 

2、提高数值孔径(NA)

1) 增大介质折射率(n)

油镜/水镜的应用:

香柏油(n=1.515):NA可达1.4,比空气物镜(NA≤0.95)分辨率提升约30%。

水镜(n=1.33):适用于活细胞观察(避免油污染),NA约1.2,分辨率优于空气物镜。

2) 增大半孔径角(θ)

物镜设计优化:

采用更弯曲的透镜结构,增大光线入射角度(但受限于物镜尺寸和像差校正)。

高NA物镜(如NA=1.4)需精密磨制镜片并多层镀膜,减少光线反射损失。

3、改进光学系统与成像技术

1) 采用特殊光路设计

相差显微镜(Phase Contrast):将光程差转为振幅差,提升透明样本对比度,间接优化细节分辨。

微分干涉(DIC):通过渥拉斯顿棱镜分裂光束,产生立体感图像,增强边缘分辨能力。

2)超分辨显微技术

STED(受激辐射损耗显微镜):利用两束激光抑制荧光扩散,突破衍射极限,分辨率达20-50nm(需荧光标记)。

SIM(结构光照明):通过条纹图案调制照明,分辨率提升至约100nm。 

4、优化样本与实验条件 

1)样本制备

超薄切片(生物样本≤100nm):减少光散射,避免多层结构重叠模糊。

高效染色:如免疫荧光标记、重金属染色(电镜),增强样本与背景的反差。

2)环境控制

恒温防震:避免温度波动导致镜片形变或样本漂移,影响精密聚焦。

校正像差:使用消色差/复消色差物镜,减少色偏和球面像差(如APO物镜)。

5、数字图像处理辅助

1)图像去卷积(Deconvolution)

通过算法去除非焦平面荧光干扰(共聚焦显微镜常用),提升三维分辨率。

2)超分辨率重构

对多帧图像进行算法处理(如单分子定位显微镜PALM/STORM),分辨率达20nm以下(需荧光分子单激活)。

成本与技术权衡 

性价比方案:优先使用油镜(NA=1.4)+蓝光光源(λ=450nm),分辨率约  \frac{0.61×450nm}{1.4} ≈ 196nm ,满足多数细胞结构观察。

科研级需求:选择STED或SIM超分辨显微镜(分辨率20-100nm),但设备成本高达数十万美元,且需荧光标记样本。

若需具体场景(如生物、材料、工业)的优化方案,可进一步说明需求!

八、应用领域

生物学领域:用于细胞形态学、组织学、胚胎学研究,观察细胞结构、细胞分裂等。

医学领域:辅助诊断疾病,如观察病理切片,诊断肿瘤、感染等疾病。

农业领域:用于种子和病虫害观察、植物病理学研究等。

工业领域:在电子、机械、冶金、纺织等行业,可用于观察材料微观结构、检测产品质量等。

材料科学:分析矿物、金属表面结构。

刑侦:检验指纹、纤维等微量证据。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