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光卫星500亿“南扩”杭州,是要离开长春了吗?
云栖小镇的夜色中,一座年产千颗卫星的超级工厂正在崛起,而两千公里外的长春,航天产业园二期工地的塔吊仍在繁忙运转。
7月31日,杭州市西湖区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长光卫星将在杭州云栖小镇设立 第二总部。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500亿元,分三期建设,首期投资56亿元,建设卫星超级工厂、数据中心和14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骨干网。
消息一出,东北航天界震动。作为我国商业航天的龙头企业,长光卫星已在长春扎根十年。2015年10月,正是从这里,“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
01 南扩布局:千星计划与500亿投资
长光卫星的杭州计划堪称大手笔。根据协议,杭州第二总部规划年产卫星1000颗,将建设新一代光学遥感卫星研发生产总装基地。
项目分三期推进,总投资约500亿元,首期投资56亿元。除了卫星超级工厂,还将建设数据中心和由14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骨干网。
“南扩”背后是产能扩张的迫切需求。长光卫星目前的年产能在400颗左右。航天科工专家预测,当量产规模突破1000颗/年时,卫星制造成本将显著降低,真正实现从“航天制造”到“航天智造”的跨越。
02 长春根基:北方的航天大本营
在杭州项目引发关注的同时,长光卫星在长春的布局并未放缓。位于长春新区的航天信息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在全速推进,计划今年年底竣工投产。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投资45亿元,主要建设卫星指控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等设施。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0亿元,新增就业2000人。
8月初,长光卫星2026届校园招聘正式启动,工作地点明确为长春,为硕士生提供平均年薪36万元、博士生42万元的高薪酬待遇。这些动作表明,长春仍是长光卫星重要的人才和研发基地。
03 十年积淀:从开创者到领跑者
长光卫星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作为首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十年来已累计研制并发射219颗卫星。
其中117颗“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构成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这些成就都是在长春取得的。
2015年“吉林一号”发射创造了多个第一: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第一个以省名冠名的自主研发卫星、第一颗“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这些创新成果奠定了长光卫星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04 杭州引力:空天产业链的磁石效应
长光卫星选择杭州并非偶然。西湖区云栖小镇已集聚300余家空天信息产业相关企业,形成了覆盖卫星研发、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这里有成熟的产业配套环境:航天五院杭州中心落地带来的“虹吸效应”,15条卫星核心部件生产线形成的年配套200颗卫星的产能,以及在建的20万平方米航天科研园区。
今年4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杭州发布“商业航天卓越供应平台”,其线下实体 “东方红天选”卫星超市陈列着200多种卫星产品,实现卫星制造“一站配齐”。
05 战略升维:科技创新站上区域发展“C位”
签约同日,西湖区委全会释放强烈信号: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C位”。全会报告明确:“有效破解高质量发展新的成长烦恼,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关键路径在于科产融合!”
人工智能被置于战略核心位置。西湖区计划打造三大高地:智能人才培育高地、开源模型生态高地、场景创新应用高地。其中 “AI+空天信息”成为重要赛道,目标是落地优质项目30个以上。
西湖区还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全球AI开源新高地,聚焦“魔搭社区”开发者中心建设,计划到2026年底集聚超100家企业及开发者。
06 双城记: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模式
长光卫星的布局并非简单的“搬迁”,而是构建“长春-杭州双总部”战略格局。这种模式在科技企业中日益普遍,类似华为将总部留在深圳而在上海布局研发中心。
在长春,公司保持核心研发能力和卫星技术优势;在杭州,借助当地数字经济和商业生态优势,加速实现年产千星的规模化目标。
西湖区提出加快从“云计算迈向太空智算”的转型目标。云栖小镇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希望把计算和大模型送上太空,打造全新的商业航天领域产业。”这与长光卫星的“人工智能赋能数据产品创新”使命高度契合。
南北布局,各有侧重。在杭州云栖小镇,300多家空天信息企业构筑的产业集群,正等待长光卫星的超级工厂开工;在长春新区,航天信息产业园二期工地上,工人们正为年底竣工做最后冲刺。
双总部战略折射出中国商业航天新趋势:长春保留研发与技术创新根基,杭州开拓批量化生产与AI融合的新边疆。
未来,当14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骨干网从杭州升空时,它们将与长春制造的“吉林一号”共同编织中国商业航天的天网。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