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1. 首页
  2. 行业新闻
  3. 让观测更有底气,空间大镜面知多少

让观测更有底气,空间大镜面知多少

对于未知的好奇让人们总是想登高望远,极力眺望远方,于是中国神话故事里就有了“千里眼”,承载着人们追逐视觉极限的梦想。17世纪,伽利略发明了第一台光学望远镜,让“千里眼”成为现实,并不满足的人们又开始想办法让这“千里眼”越看越远,越看越清晰。

 

碳化硅巨镜——中国制造!

 

    如果把光学望远镜比作人类的“千里眼”,那么光学望远镜中的主反射镜就是“角膜”。现代大口径光学系统均采用反射式结构,其中主镜口径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分辨能力。也就是说,反射镜口径越大,望远镜越能看得更远、更清晰,在对地观测、深空探测和天文观测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把一块1米口径的反射镜安装到空间相机中,你可以在几百公里的高空看到地面上汽车的轮廓。如果把反射镜口径加大到4米,则可以清晰地看到汽车的天窗、后视镜等。反射镜口径为2.4米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将目标对准了太空深处,可探测到134亿光年外宇宙大爆炸时的宇宙信号。

探索9年、经18个月加工“打磨”,一块直径4.03米、重达1.6吨的“巨镜”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通过项目验收。它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体碳化硅反射镜。不仅标志着我国光学系统先进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为我国大口径光电装备跨越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观测更有底气,空间大镜面知多少
    未来地面上,将会悬起一面面中国制造的4米碳化硅巨镜,它们将肩负起采集百亿光年外的宇宙信号、监测近地空间每块微小碎片的重任。

 

让观测更有底气,空间大镜面知多少
想造巨镜不容易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中,大口径光学望远镜曾为天文学家带来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鼓舞的成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文明迅速崛起,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之际,大口径光学望远镜制造却沉寂了40多年,一直没有新的突破。

 

以制造一台5米口径的望远镜为例:其主镜如果用的是整块的光学玻璃,厚度通常为口径的1/60,需单面打磨加工。为了减轻重量,还需将背面掏拉成蜂窝状。即便如此,主镜自重仍为约14.5吨,加工前的玻璃毛坯重高达59吨。为了消除内部应力,玻璃熔炼浇铸以后需缓慢退火冷却,仅这一道工序就需要花费2年时间。从毛坯到成品,以及最后的镜面加工是靠一道一道的研磨工艺完成的,需研磨整整7年,消耗磨料28吨。抛光后镜面表面精度为波长的1/10,即0.05微米,其加工难度和精度要求之高就可想而知了。

让观测更有底气,空间大镜面知多少
    除了镜面的制造外,与大口径望远镜配套的控制系统同样也有着同样严苛的要求,5米口径望远镜的镜筒和支架系统的可动部分重约530吨。架起后要求望远镜能灵活运转,指向天空中的任一天体,而且能跟踪天体的周日视运动,保持极高的定位精度,还要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当望远镜取不同位置时,重力弯沉产生的影响,对机械和控制系统的要求已达到工艺能力的极限水平,很难再有突破。苏联曾建成一台6米口径望远镜,1976年安装在高加索帕斯托克霍夫山的俄罗斯科学院特殊天体物理台。可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做出有重大价值的成果。

 

让观测更有底气,空间大镜面知多少
     20世纪90年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急需大口径光学反射镜。但欧美国家将以微晶玻璃为原材料加工的大口径光学反射镜作为战略物资,其产品与生产设备和工艺全部对外禁运。碳化硅材质反射镜的制造成为了我国力求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虽然碳化硅化学性能稳定、导热快、受热变形小,可比起微晶玻璃等其他原材料,它的加工难度更大——用它烧制的陶瓷,口径一旦增大,就容易断裂、破碎。

 

留学回国不久的张学军与翁志成、余景池等老一辈科学家,顶住压力开发了国内首台光学数控加工机床,并掌握了离轴非球面制造技术,将其应用于反射镜光学加工。

经过十余年艰苦攻关,2008年,长春光机所团队研制出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0.7米量级碳化硅反射镜,并宣布将研发4米碳化硅反射镜。项目研发团队先后突破消失模制作、凝胶注模成型、无应力反应连接等多项镜坯制备关键技术,建立了大口径碳化硅镜坯制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2米、2.4米、3米单体碳化硅镜坯,4米口径整体碳化硅镜坯相继研制成功。以此为基础,2米碳化硅反射镜制造技术应用在了中国空间站空间望远镜上。帮助这台望远镜瞄准7大科学目标涉及宇宙学、星系和活动星系核、银河系及近邻星系、恒星科学、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每一项都指向当代科学最前沿。有望帮助人类探索并解答关于宇宙的物质构成、结构、演化等基本问题,将大大提升推动人类对宇宙认知。

让观测更有底气,空间大镜面知多少
巨镜的空间应用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主镜为整块光学玻璃,直径2.4米,放在长13米、直径4.3米的镜筒中,地面重量12.5 吨。但由于意想不到的加工疏忽,在已发射上天并传回第一批照片之后,才发现光学系统有较严重的球差,照片质量不够理想。美国航天局又派出奋进号航天飞机,由7名航天员和工程师完成了"空间修哈勃"的壮举。其主要任务是在光路上放置一枚名为"cost"的只有分币大小的改正镜,使得"戴了隐形眼镜"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完全恢复了视力,拍出一张又一张高度清晰的照片,出色的执行着地面望远镜难以担负的探测使命。

 

让观测更有底气,空间大镜面知多少
     哈勃空间望远镜在空间彻底摆脱了地球大气的干扰,不受气候变化和阳光散射的影响,可以不分昼夜、不间断地连续工作。它在空间处于失重状态,无须任何支架系统,免除了由重力引起的非刚性误差。时至今日,哈勃空间望远镜已经进行了160多万次观测。已就其发现发表了超过21,000篇科学论文,几乎每一本天文学教科书都包括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贡献。

 

由于大口径整块玻璃主镜的制作难度巨大,天文学家采用薄镜镶拼技术,将若干六边形镜面组合的方式来扩大主镜的口径。以10米口径的主镜为例,如用传统的整块玻璃制造,厚度需1.5米以上,重量超过150吨。但如果用36 块六边形镜面组合而成。中央一块六边形不装玻璃,刚好作通光孔。每块六边形镜面的直径为1.8米,厚度仅10厘米,拼合以后的整体形状仍为六边形,最大直径10.912米,反射面总面积75.74平方米,镜面总重量比使用整块玻璃减轻了90%,比5米镜的主镜还轻。

让观测更有底气,空间大镜面知多少
    韦布空间望远镜就是采用此方案实现了空间望远镜口径的巨大化。它的主镜由18个单独的六角镜段组成,直径为6.5米。每一块六角镜可以由来自地球的命令在空间中独立排列部署,配合次级反射镜和三级精细转向镜。韦布将为人们提供有史以来最清晰的红外图像,从大爆炸后的第一个发光点到星系、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再到我们自己太阳系的演化。

 

作为美国航天局未来空间计划的下一个旗舰空间望远镜,罗曼空间望远镜的主镜已经完工。这面主镜是由一种特殊的超膨胀玻璃制成的整块玻璃主镜,直径2.4米,与哈勃空间望远镜相同,但重量仅为186公斤。镜子上有一层不到400纳米厚的银,这比人的头发薄200倍。银涂层能够很好地反射近红外线光,利用这面主镜,罗曼空间望远镜将捕捉到惊人的空间景观,视野比哈勃空间望远镜要大上100倍。

让观测更有底气,空间大镜面知多少
未来空间

 

    除了上述的已实现的大口径空间望远镜外,野心勃勃的天文学家正计划着将空间望远镜的口径增大至50米!该计划利用了离子液体和镓合金合成的流体材料在微重力太空环境中的表面张力,让流体材料粘在一个圆形的环形框架的内部表面上,自然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该材料能够反光的,因此内弯曲的表面可以作为望远镜。在理论上,流体空间望远镜可以扩展到非常大的尺寸。而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如果在太空中受到破坏,它能够自我修复。例如,一个微陨石撞击了镜子的表面,它会在短时间内自然愈合。

 

让观测更有底气,空间大镜面知多少
    科技的进步,正不断地助力人类探索未知,希望我们能够建造出更多的“巨镜“,帮助我们去探索太空深处,揭开更多的宇宙谜题。

 

《让观测更有底气,空间大镜面知多少》原文,发表于《中国航天报》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