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星座核心供应链企业-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目前,我国主要有两个巨型卫星互联网星座,分别是中国星网集团牵头的“GW”星座、上海垣信牵头的千帆星座,又称“G60”星座。“GW”星座目前发射的均为试验星,还没有进行组网星发射。千帆星座目前已经进行了两次组网星发射。2024年8月6日14时42分,千帆星座极轨01组卫星成功发射。2024年10月15日19时06分,千帆星座极轨02组卫星成功发射。两次发射均以“一箭18星”方式进行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前两次组网星的发射,更多的是技术和方案的验证。在技术和方案得到验证后,供应链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重要。接下来就简单聊一聊千帆星座的核心供应链企业-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星,就是出自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千帆星座的一代星,上海微小和格思各分一半,所以上海微小是垣信的主要卫星供应商。上海微小主要负责卫星系统的研制工作,包括平台产品、有效载荷的研制以及整星的总装、集成、测试等工作。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前身为1999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2003年12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挂牌,作为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建的事业单位。目前,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作为我国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单位之一,主要从事小卫星、微、纳、皮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实验,现有科研和管理人员1000余人,科研生产面积18.6万平方米。上海微小是除五院、八院之外的全国第三家具备整星研制生产能力的国家队。
上海微小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一院三区”,一院是指卫星创新院,三区是指临港园区总部、张江园区、松江工厂园区。其中,临港园区12.5万平方米,包括7个卫星总装大厅和一个卫星智能工厂,拥有完善的力、热、噪声、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能够同时承担30-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每年研制300颗微小卫星的能力。张江园区2.7万平方米,包括质量特性试验区、力学试验区、空间环境试验区和卫星总装厂房,能够同时承担1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松江工厂园区3.4万平方米,拥有两条脉动生产线、智能立体库及自动化物流配送系统,可承担500kg以下卫星星座的批产任务,产线设计产能为300颗/年。
2022年10月底,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通过竞标获得第一代“千帆星座”324颗卫星的研制任务。按照垣信的计划,2025年“千帆星座”就要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如果按以往的那种研制模式,人围着星走,到2025年,也就能造出一两颗星。上海微小为了能够批产,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设计了脉动式的生产线,让卫星动起来,从而提升生产效率。上海微小目前有三条线,如果全部开起来,具备每年产300颗卫星的能力。其次是成本问题,以往都是国家掏钱,发射一颗星,成本都是按亿算,垣信作为一个市场化的企业,如果还是以往的成本,垣信肯定接受不了,所以上海微小在供应链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当然这个工作不只上海微小在做,垣信也在做,联合投资也在做。其实整合供应链,是商业航天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是时间问题。为了降成本,上海微小还用很多工业级的元器件替代宇航级的元器件,其实这对于中国航天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以前大家都是在做国家任务,可靠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无形中就增加了很多成本。当然,以前大家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可是如果要做星座组网,如果不降成本,那么想把星座建起来,垣信的资金压力将难以想象。
此外,上海微小和垣信的绑定不只有上下游供应链这层关系,上海微小也是垣信的股东。垣信的一代星,上海微小和格思各分了一半,而格思是由中科辰新与垣信共同发起设立的,而中科辰新就两个股东,一个是联合投资,占股50.52%,一个就是上海微小,占股49.48%,所以说,关系错综复杂,一代星的供应链更多的是在他们自己的体系内进行闭环。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