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凸透镜为何以凸面朝向激光
平凸透镜是实验室中应用最广泛的透镜类型之一。无论在加工还是检测装配方面,它的设计优势都让它备受青睐。在加工过程中,透镜的平面可以作为加工基准;在检测装配时,这一平面也便于将角度基准传递至结构基准。因此,光学设计中通常会优先考虑这种结构。正因如此,平凸透镜是光学设备供应商(如Thorlab)产品线中最常见的透镜之一。
本文主要讲解了平凸透镜的使用,特别是为什么在应用中要让凸面朝向平行光。原因实际上很简单:如果平面面对激光器,会产生后向反射光,可能干扰激光器并缩短其寿命。从光学理论角度来看,这与像差有关。当光线从平面入射时,系统的球差比从凸面入射时更大,导致光斑弥散也更严重。
例如,使用一个口径25 mm、焦距100 mm的平凸透镜,让平行光通过透镜聚焦。实验结果表明,当凸面朝向平行光时,聚焦光斑的几何尺寸为54.732 μm;而平面朝向平行光时,光斑尺寸则达到了301.769 μm,增大了近6倍。
对于只有轴上视场的情况,主要影响成像质量的就是球差。接下来,我们可以从球差的角度来尝试通俗地解释这一点。
简单来说,像差是指实际成像与理想的高斯像之间的偏差,这种偏差是由于光学系统本身引入的。当然,光学系统还受到衍射的限制,且口径不可能无限大,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像差的存在。
几何光学的基础是折射定律(斯涅耳定律),它描述了光线在两种介质中折射时的角度关系。在理想的高斯成像中,我们通常会假设入射角非常小,使得正弦和正切值都可以近似为角度本身,这称为“近轴近似”。但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远离轴心的区域,角度增大,这种近似不再成立,导致成像偏离理想情况,从而引入了像差。
图中蓝色的会聚点即为右侧球面的球心,蓝色会聚光线基本沿着球面法线的方向(存在细微偏差)。平行光与蓝色会聚光线之间的夹角代表光线在球面上的入射角,而绿色光线与蓝色会聚光线夹角的互补角则表示出射角。
可以看到,轴上光线的入射角为0度,但随着孔径的增大,光线在球面上的入射角逐渐增大,出射角也随之增大。由于这些角度变化不呈线性关系,导致光线穿过透镜后无法准确地汇聚在一个点上。换句话说,随着孔径的增大,光焦度发生变化,产生了球差。在ZEMAX中,可以直接读取透镜上PY=1处的角度,该处显示最大入射角和出射角。通过操作数RAID和READ,可以获得每个表面PY=1处的入射和出射角度数据。
在图中,拾取了八个角度,显示入射角度均小于28°。然而,当平面对准平行光时,出射角度中有一个达到37.59°,超出了28°。随着系统焦距的增大,这个37.59°的角度会减小到低于28°。此时,系统的F数增大,像差也随之减小,使得光斑质量有所提升。然而,与凸面朝向平行光时的情况相比,像差仍然更大。
例如,在焦距为200 mm时(上方数据中焦距为60 mm,且有效口径均为25 mm),拾取的八个角度中,原来37.59°的位置变为10.55°,但它依然是这八个角度中最大的值。
既要考虑入射角度,也要考虑出射角度,两面共八个角度。角度越大,实际的折射定律就与高斯成像偏差越大。所以分析的时候,只需要去看最大的角度了,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得到,平行光应该是走凸的那面入射,平的那面汇聚了。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