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风云——人类奇迹之超强超短脉冲激光
激光,受激辐射放大的光,其原理是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为了实现体系稳定,再次从高能级的回落到低能级时,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因被激发出来的光子的光学特性高度一致。所以激光相比普通的光就具有单色性好、方向性强、相干性好、高亮度等特点。自1960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以来,研究者都在探寻更大更强更好性能的激光,正所谓没有最大最强最好,只有更大更强更好。
- 历史演进
1. 早期激光技术(1960s - 1980s)
2. 飞秒激光的出现(1980s - 1990s)
飞秒激光技术的出现标志着超快激光领域的重大突破。通过使用共振腔增益和非线性光学效应等方法,科研人员成功地产生了飞秒脉冲,其持续时间在飞秒(10^-15秒)量级。这种飞秒激光技术允许科研人员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观察和操控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进一步提高了时间分辨率。
3. 飞秒激光应用的扩展(2000s - 2010s)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飞秒激光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材料科学领域,飞秒激光被用于纳米制造、表面改性等应用。在生命科学领域,飞秒激光用于生物分子结构研究、细胞成像等。此外,医学领域也开始采用飞秒激光进行激光手术和治疗。
4. 阿秒激光的突破(2010s - 至今)
-
原理和特点
超快激光独有的“浪漫”包括超短的脉冲时长和极高的峰值功率。随着脉冲能量的急剧提升,产生的高功率密度足以剥离物质的外层电子。由于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间极短,离子在将能量传递到周围材料之前就已从表面被蒸发,从而避免了对周围物质的热影响,这也被称为“冷加工”。这种过程不会引起加工表面的熔化或裂缝产生。因其高精度、高质量和高分辨率的特性,加工区域能够小于焦斑尺寸,实现了对衍射极限的突破。超快激光的原理涉及到光的非线性效应、模式锁定、激光放大、压缩技术和光学频率梳等关键步骤和概念。
1. 光的非线性效应:在普通连续波激光器中,光的传播遵循线性光学效应,如吸收和自发辐射。然而,当光的强度足够高时,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发非线性光学效应,例如光的频率混频、自相位调制等。这些非线性效应可以导致脉冲的压缩和频率调制,从而产生超快脉冲。
3. 飞秒激光器:超快激光通常是由飞秒激光器产生的,这种激光器能够产生飞秒级别的超短脉冲。飞秒激光器通常包括一个光学腔,其中包含一段激光介质(例如Ti:蓝宝石晶体),以及用于产生非线性效应的光学元件,如非线性晶体。
4. 放大和压缩:初始产生的超快脉冲可能相当宽,需要经过放大和压缩步骤来获得更短的脉冲宽度。通常,脉冲首先被放大,然后通过非线性晶体引发自发辐射和频率混频等效应,从而使脉冲宽度变窄。

为了实现超快激光的这两个特点,主要是靠三大核心技术:调Q技术、锁模技术、CPA技术帮忙。调Q技术产生的脉冲激光一般在纳秒量级,而锁模技术实现的激光是皮秒量级,更高量级的飞秒激光通过CPA(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实现。
调Q技术(Q-switching)是一种用于激光器中控制和产生脉冲激光的技术。它能够生成非常高峰值功率的脉冲,通常用于产生高能量、短脉冲宽度的激光,如固体激光器和纤维激光器。这种技术的名称“调Q”来自于调制激光腔的质量因子 Q,它是激光腔中储存能量的能力的度量。在调Q技术中,通过控制激光腔中的损耗,可以在腔内累积大量的能量,然后突然释放出来,产生短脉冲的高能量激光。这与连续波激光器不同,后者会持续地发射能量。简单来说,Q值大小是由腔内损耗和反射镜光学反馈能力两个因素所决定的;Q值愈高,所需要的泵浦阈值就越低,即激光愈容易起振。在一般的脉冲固体激光器的情况下,若不采用特殊的技术措施,脉冲激光在腔内的振荡持续时间,与光泵脉冲时间(毫秒量级左右)大致相同,因此输出激光的脉冲功率水平亦总是有限的。如果采用一种特殊的技术,使光泵脉冲开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意降低共振腔的Q值而不产生激光振荡,则工作物质内的粒子数反转程度会不断通过光泵积累而增大;然后在某一特殊选定的时刻,突然快速增大共振腔的Q值,使腔内迅速发生激光振荡,积累到较高程度的反转粒子数能量会集中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快速释放出来,从而可获得很窄脉冲宽度和高峰值功率的激光输出。调Q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能量累积:在激光腔中引入一个可变的光学损耗元件,例被称为Q开关的器件。这会导致激光腔中的能量不断积累,因为激光无法从腔中逃逸。
2. 建立反射:能量累积到足够高的水平后关闭Q开关,即增大腔内的光学反射。这导致激光腔中的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释放,产生脉冲激光。
3. 脉冲产生:能量的突然释放导致脉冲激光的产生。由于能量累积阶段,脉冲的峰值功率可以非常高,因此产生的脉冲通常具有很高的能量和较短的脉冲宽度。

锁模技术(Mode Locking)是一种用于激光器的技术,旨在产生非常短、高能量、高峰值功率的脉冲激光。这种技术通常用于产生飞秒(10^-15秒)级别的脉冲,可以在超快激光器中实现,如飞秒激光器、甚至更快的飞秒级激光器。在锁模技术中,激光器的光场被强制锁定到特定的振荡模式,从而使光的频率和相位保持非常稳定。这样一来,产生的脉冲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尺度内重复,并且脉冲之间的相位关系保持恒定。锁模技术的应用广泛,尤其在超快激光技术中。实现锁模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一般可以分成两大类:即主动锁模和被动锁模。主动锁模指的是通过由外部向激光器提供调制信号的途径来周期性地改变激光器的增益或损耗从而达到锁模目的;而被动锁模则是利用材料的非线性吸收或非线性相变的特性来产生激光超短脉冲。锁模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模式选择:在激光腔中引入适当的光学元件,如分束器、反射镜、非线性晶体等,以强制激光场只保持在特定的振荡模式上。
2. 自发辐射:在激光腔中,光的非线性效应会导致自发辐射,即原子或分子在受激辐射之前自发地发射光子。这些自发辐射光子可以与激光场进行相互作用,从而调制光场的频率和相位。
3. 相位同步:通过自发辐射和光场的相互作用,激光场的相位逐渐被同步到特定的相位关系,从而形成锁定的状态。
2.脉冲压缩:初始产生的超快脉冲可能相对宽,具有一定的啁啾。通过使用光学元件,如光栅、光纤等,可以将脉冲进行啁啾压缩,使其在时间和频率上变窄。这种压缩过程能够保持高峰值功率。
-
多领域应用
超快激光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从材料科学中的纳米制造到生命科学中的蛋白质折叠研究,再到医学中的激光手术和量子技术中的量子通信,超快激光技术正日益在众多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独特的时间分辨率和高峰功率使其在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超快激光应用示例。
1.光谱学研究: 超快激光可用于探测分子和材料的电子结构、振动模式和动力学过程。通过制造飞秒脉冲的激光,研究人员能够捕捉化学反应和分子运动的超快动态过程。
2.生物医学影像:超快激光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有广泛应用。飞秒激光脉冲可以用于显微镜成像,例两光子激发荧光显微镜,能够提供更深入的组织成像而不损伤样本。这种技术在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诊断中应用。
3.材料加工:超快激光可用于材料加工,如微加工、表面改性和纳米结构制备。其极高的峰值功率使其能够在纳秒或皮秒时间尺度内完成加工,同时最小化热效应对材料的影响。
4.激光眼科手术:飞秒激光用于角膜层的切割,如LASIK(角膜矫正手术)和SMILE(小切口近视矫正手术),以准确改善视力问题。
5.超快电子学:超快激光用于生成飞秒脉冲的电子束,可用于探测材料中的电子动态,从而实现对材料电子行为的研究。
6. 核聚变研究:超快激光可以用于产生极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用于模拟太阳和恒星核聚变反应,从而有助于研究未来的清洁能源。
7.量子信息科学:超快激光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用于产生和操作量子比特。
8.光学频率合成:超快激光可以用于光学频率合成,将多个光学频率合并为一个相干的光束,有助于精确测量和频率标准。
目前来看,超快激光器的国内外现状:
国外企业投入大公司怀抱、国内小荷才冒尖——上海证券研究所
-
未来展望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