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综述:光学感前计算技术及其卫星遥感应用

综述:光学感前计算技术及其卫星遥感应用

卫星光学遥感图像在城市规划、农业生产、林业管理、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提供精准的空间信息,帮助决策者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灾害风险。因此,近年来卫星光学遥感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前光学遥感卫星能够以高分辨率和高频率持续观测地表,并产生巨大的数据量,例如,美国商用地球观测卫星WorldView-3每天能以30 cm全色图像分辨率对680000 km的地域进行数据采集,中国的高分二号卫星每天可产生的数据量超过1000...

超快光纤激光技术之四十四 利用模间双折射抑制横模不稳定效应

超快光纤激光技术之四十四 利用模间双折射抑制横模不稳定效应

横模不稳定(transverse mode instability, TMI)是近年来限制光纤激光器平均功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其原理如图1所示。在大模场面积光纤中,基模与高阶模式叠加(图1(a)),形成光强准周期变化的模间干涉图样。信号光越强,对上能级粒子的消耗越大,导致其密度越低,在纤芯中的分布情况与模间干涉图样相反(图1(b))。受激辐射强度与信号光强和反转粒子数密度均有关,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和准周期性的波动,而热负载与受激辐射强度呈正相关,使得温度呈现相似的变化(图1(c)),在热光效应的作用下引发折射率的准周期性改变,形成折射率光栅。...

综述:胶体量子点激光器研究现状和展望

综述:胶体量子点激光器研究现状和展望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Moungi G.Bawendi、Louis E.Brus和Alexei I.Ekimov,以表彰其在量子点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工作。虽然量子点为基础物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但在应用方面还远未展现其天赋。其中,量子点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可溶液加工特性,使其在低成本、高性能激光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经过20余年的研究,胶体量子点激光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然而,目前的胶体量子点激光器仍未实现商业化,这说明人们对胶体量子点激光器基础物理的理解以及对关键制备技术的掌握仍有欠缺。...

量子纠缠源推动中红外光谱学发展

量子纠缠源推动中红外光谱学发展

在生物光子学和医学成像技术潜在应用的推动下,中红外光谱区的光谱学研究最近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仪器平台的开发仍面临挑战。 传统的红外光源和探测器在小型化的同时难以保持所需的灵敏度,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但它使用加热元件作为光源,因此探测器噪声很大。研究人员一直在致力解决这些障碍,如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研发项目开发了能在中红外范围发光的胶体量子点作为替代源,另外上海交通大学设计了改进的超快锁模源,这两个项目都旨在解决 "中红外瓶颈 "问题。 京都大学的宽带发射器可带来更灵敏、更紧凑的器件...

上海光机所在EUV和软x射线聚焦光场阵列调控和整形方面首次取得进展

上海光机所在EUV和软x射线聚焦光场阵列调控和整形方面首次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张军勇团队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赵永蓬教授课题组首次完成EUV和软x射线聚焦光场的阵列调控与整形,解决了极紫外和x射线波段的衍射成像和干涉传感的元器件受限问题。相关成果以“Free lightshape focusing in extremeultraviolet radiation with selfevolutionary photon sieves”为题,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Light | 基于三晶格结构的低阈值光子晶体面发射激光器

Light | 基于三晶格结构的低阈值光子晶体面发射激光器

光子晶体面发射激光器(PCSEL)指的是以二维光子晶体作为谐振腔,并依靠带边模式的衍射作用实现面发射激光输出。由于这些模式通常具有较大的模场面积,因此PCSEL相较于目前通信领域常用的半导体激光器,如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和分布反馈激光器(DFB)而言,具有更小的远场发散角。此外,由于PCSEL是通过二维光子晶体的横向反馈作用来形成谐振腔,因此无需像VCSEL那样外延数十对的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BR)来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光反馈。这些优势都为PCSEL的应用提供了足够的竞争力。...

多领域、全场景激光通信终端生产商“光客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加速卫星激光通信终端研发

多领域、全场景激光通信终端生产商“光客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加速卫星激光通信终端研发

2024年1月,致力于卫星激光通信终端研制的科技公司光客科技(Lighteek)宣布,完成千万级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长春市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长兴基金)、长春市未来创新创业壹号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投资。资金将用于加速卫星数据传输无线光通信终端研发、人才团队壮大,实现产品2024年在轨验证,打造全场景激光通信生态体系。 光客科技成立于2015年,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吉林省新型研发机构,公司总部坐落于长春市净月高新区长春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 核心技术团队来源于公司创始人倪小龙的博士生导师姜会林院士创立的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所从事激光通信研究近三十年,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践经验。...

陆朝阳教授谈量子计算的产业泡沫:在乐观和不切实际之间,要有一条清晰的界限

陆朝阳教授谈量子计算的产业泡沫:在乐观和不切实际之间,要有一条清晰的界限

对于关心前沿科技发展的朋友们来说,“九章”二字,指的早已不仅仅是我国古代的数学专著,更代表我国在量子计算方面屡次刷新的世界纪录。“九章”的第一代原型机诞生于2020年12月,处理高斯玻色样问题比当时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快5个数量级。而2023年10月诞生的“九章三号”,处理高斯玻色采样的速度甚至比“九章二号”提升了整整一百万倍。...

正式下文:中国版“星链”正式启动加速度!

正式下文:中国版“星链”正式启动加速度!

正式下文:中国版“星链”正式启动加速度!文件新提法将布局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关键技术纳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 环球通信| @好5G | 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在这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太空竞赛似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首要发展的一大领域,现在属于中国版的“星链”也要来了!2.6万颗卫星,将覆盖整个地球。 前几天,马斯克又发射了23颗小型二代“星链”卫星,目前总数已达到5694颗。其实我国目前也有类似的“国产星链”计划正在推进中,据多家媒体汇总,目前我国计划的近地轨道卫星网络达到了2.6万颗。   一、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

我国首个民营自主可控的超高速星地双向激光通信终端发射升空 | OE NEWS

我国首个民营自主可控的超高速星地双向激光通信终端发射升空 | OE NEWS

2024年2月3日上午11点6分,由国内激光通信企业氦星光联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民营自主可控的超高速星地双向激光通信终端在广东阳江海域搭载捷龙三号火箭顺利升空。 陈小龙 摄  该款通信终端为按星间建造规范研制的星地星间通用产品,关键性能符合卫星互联网技术标准。支持同轨/异轨卫星组网应用,2.5G/5G/10G三档传输速率可调,可满足多用户需求,并具备全天候复合场景适应性。建链时间15 s、传输速率10 Gbps、链接精度4微弧度,误码率优于10-7、峰值功耗(不含热控)小于65 W,各项关键指标均为我国星地激光链路试验领先水平。...

2024美国西部光电展:那些老生常谈的光学技术,如何谈出新花样?

2024美国西部光电展:那些老生常谈的光学技术,如何谈出新花样?

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1月27~2月1日,美国西部光电展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今年展会上,硅光子学、集成光学、计算光学、光学显示技术、激光聚变等领域依旧是讨论的热点话题。但这些“老生常谈”的光学技术,在此次展会上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新进展和新观点呢?光电汇媒体整理了部分光学同仁的观点,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谈出了什么“新花样”。 量子计算的未来 在今年的西部量子展中,无论是计算、网络、定时还是成像,都强调了光子对量子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加拿大初创光量子公司Photonic创始人、Simon Fraser大学Stephanie...

哈工大牵头研制的“威海壹号”卫星发射成功

哈工大牵头研制的“威海壹号”卫星发射成功

北京时间2024年2月3日11时06分,由哈工大威海校区牵头研制的通遥一体化卫星系统“威海壹号”01/02星搭乘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点火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哈工大成功发射的第23颗卫星。  ...

2024棱镜奖最终获奖名单已公布!

2024棱镜奖最终获奖名单已公布!

此前,光电汇发过一篇关于2024年棱镜奖的入围名单,共有9个类别的27个产品脱颖而出。入围名单中,也不乏来自AR/VR 领域、生物医疗器械、量子、传感、工业激光和软件类等优秀企业和产品,充分展示了今年参赛作品和决赛入围者的范围和多样性。 而就在1月31日,国际光学和光子学学会( SPIE) 颁发了2024年棱镜奖的最终名单,表彰了一系列行业重量级和新兴的公司,这些公司将突破性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应用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传感器、激光、量子技术和生物医学光学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关键问题。 今年,除了常规奖项棱镜奖外,SPIE还增设一奖项——促进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在行业、社会等都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的商业公司。...

直击2024美国西部光电展:这些新品强势吸睛

直击2024美国西部光电展:这些新品强势吸睛

1月30日至2月1日,美国西部光电展(Photonics West 2024)在美国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举行。本次展会覆盖了光学器件、激光器、红外技术、光纤通信、光电子材料、显微镜、光谱仪等领域。作为全球最大的光电领域盛会,美国西部光电展集结了全球各地1300+家光子学和激光公司,更有不少最新成果在此首次亮相。 中国面孔:192家出海竞技   本届美国西部光电展上,中国展商面孔显然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92家中国企业出海参展,包括福晶科技、长光华芯、凯普林、炬光科技、度亘核芯、杏林睿光等企业,不少企业现场发布了新品。  福晶科技:展出多款精密光学新品...

基于DMD的单像素相移干涉波前成像技术之性能比较|Opt. Laser. Technol

基于DMD的单像素相移干涉波前成像技术之性能比较|Opt. Laser. Technol

· 导  读                                                单像素波前成像(SWI)可以同时测量未知场的振幅和相位,与基于阵列探测器的波前成像技术相比,具有宽波段及弱光条件下探测等优势。基于DMD实现单像素相移干涉是SWI重要技术方案之一。然而,目前对基于DMD不同方法实现SWI的成像性能优劣,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为此,详细研究了基于DMD的单像素多步移相干涉的各种成像技术方案,定量比较了使用不同调制基、不同相位调制方法以及不同参考策略时SWI的成像性能,该项工作可以为合理选择基于DMD的SWI技术提供有效指导,相关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期刊《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上。 技术路线...

亮点 | 基于相干相位谱实现随机涨落涡旋光场的分数拓扑荷测量

亮点 | 基于相干相位谱实现随机涨落涡旋光场的分数拓扑荷测量

本文为中国激光第3347篇。 欢迎点击在看、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Photonics Research 2024年第1期推荐文章: Zhuoyi Wang, Xingyuan Lu, Jianbo Gao, Xuechun Zhao, Qiwen Zhan, Yangjian Cai, Chengliang Zhao. Coherence phase spectrum analyzer for a randomly fluctuated fractional vortex beam[J]. Photonics Research, 2024, 12(1): 33...

年度盘点│复盘2023激光融资案,这些细分赛道 “卷”来了泼天富贵

年度盘点│复盘2023激光融资案,这些细分赛道 “卷”来了泼天富贵

2023激光力量   《激光制造商情》·激光制造网 年度盘点系列报道 编者按    站在2024年轮的起点,回眸2023年,穿越时光,寻找到那份沉淀的价值,作为“追光人”,您此刻是否也感慨万千?   的确,2023年,对于激光圈来说,这也是令人头晕目眩的一年:“内卷”、“价格战”、“融资潮”、“新赛道”、“出海热”……这些热词,或许是2023年激光行业的浓缩与概括——这当中,虽然有寒意和挑战,但也蕴藏着希望与机遇! 2023年的激光圈,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里,或许会给您答案。...

《Light封面综述》:深度学习助力相位恢复

《Light封面综述》:深度学习助力相位恢复

撰稿|香港大学 博后研究员 王凯强 研究背景   “光”通常是指人类眼睛可以见到的电磁波,即可见光。当然,有些非可见光也可以被称为光,如紫外光、红外光、X光。作为电磁波,光具有两个重要的基本属性:振幅和相位。一般来说,图像传感器与人眼利用光电转换效应来感知和记录强度分布,其与光场的振幅平方成正比。 然而,由于采集频率远低于光波的频率,光场的相位信息无法被直接捕捉和记录。在很多应用环境中,光场的相位分布携带了样品的关键信息,如弱吸收透明样品的厚度或折射率分布,大气湍流扰动导致的畸变波前分布,以及不透明样品的表面轮廓分布等。 幸运的是,轴向的相位延迟会随着光场的传播引起径向的强度分布变化。因此,使得我们可以从相机记录的强度分布中“恢复”出相应的光场相位分布,即相位恢复(phase...

王育竹:中国原子钟的开拓者

王育竹:中国原子钟的开拓者

四大光机所是我国光学事业的发源地,也是最早的光学体系根基。他们像母亲河一样,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输送着光学人才。在四大光机所里,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正是他们的努力,奠基了我国光学事业的如今蓬勃发展。之前我们分享了几位西光所、长光所的大咖人物故事,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的那些人、那些事~ 192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名为《理想气体的量子统计》论文,这篇论文也是他首次公开预言,在浩瀚的宇宙中,除固态、液态、汽态、等离子态外,物质还存在第五状态:一种原子在极低温度下所达到的物质状态,即原子凝聚态。 此番震惊世界之言,终在1995年得到证实,美国和德国的三位科学家也因首次观测到原子凝聚态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