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极化所罗门拓扑畴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01
研究背景
所罗门链/环以所罗门王的名字命名,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被广泛用于古代建筑和服装的装饰。所罗门环由两部分(红环和蓝环)组成,形成四个交叉点,在数学上被描述为412链,是数学扭结理论中的拓扑结构之一。近年来,这种基于纽结理论的拓扑结构在自然界或人工构建的结构中被广泛观察到,例如,在生物/化学分子、液晶、量子物质等,有三叶结、霍普夫链、所罗门环等。
02
论文摘要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王静副研究员、黄厚兵教授与清华大学马静副教授、南策文教授合作,在铁电纳米晶中的极化所罗门拓扑畴结构方面取得研究进展。通过结合压电响应力显微镜和相场模拟,作者在铁电纳米晶中观察到极性所罗门环,它由两个相互缠绕的三维极化涡旋组成,并且作者证明极化所罗门环和中心型四瓣畴之间可以通过电场可逆调控。进一步,作者发现这两种类型的极化拓扑畴对太赫兹红外光显示出不同的吸收强度,这一特征可以被用于设计具有纳米级分辨率的红外显示器。相关成果以“Polar Solomon rings in ferroelectric nanocrystal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王静副研究员、梁德山博士后和清华大学马静副教授,通讯作者为黄厚兵教授和南策文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马吉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张庆华副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洪家旺教授,王学云副教授和张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金星教授,清华大学林元华教授,谷林教授和易迪助理教授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陈龙庆教授也参与了研究和讨论。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材料学院Hasnain Mehdi Jafri博士后(已出站),硕士生樊源源、杨华宇、董守哲,博士生刘迪(已毕业)、郭常青,清华大学博士生王玥为合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
03
主要研究内容
在该工作中,研究学者通过压电力显微镜,在自组装BiFeO3纳米晶中观察到了具有412结构的极化所罗门拓扑畴结构。该结构由两个三维涡旋环组成,其一为R1-→R4+→R3-→R2+的涡旋,另一为R1+→R4-→R3+→R2-的涡旋。两种涡旋相互扭抱,且在三维空间共有四个交点。

图1 BiFeO3纳米晶中观察到的极化所罗门环
通过相场模拟分析,研究学者表征了极化所罗门环的拓扑特性。通过计算纳米岛各层中畴结构的三维极化分布,验证了纳米岛极化所罗门环的存在,并通过计算极化缠绕数验证其拓扑特性。

图2 相场模拟表征极化所罗门环的拓扑特性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通过电场调控,使BiFeO3纳米晶发生从极化所罗门环到中心型发散、收敛四瓣畴结构的可逆拓扑畴相转变。

图3 BiFeO3纳米晶中极化所罗门与中心型拓扑畴结构之间的电致拓扑相变
研究者探究了极化所罗门环与中心型拓扑畴结构对太赫兹红外光吸收性能的差别,并通过电场调控纳米晶的红外吸收性能。通过纳米红外方法表征两种拓扑畴结构对太赫兹红外波的吸收情况,发现所罗门环结构对红外光的吸收能力低于中心型拓扑畴。随后通过外加电场调控BiFeO3纳米晶阵列畴结构类型,在纳米红外吸收图像中显示出”BIT”字样,可以用于纳米级分辨率的红外显示器。

图4 BiFeO3纳米晶中不同拓扑畴结构的红外吸收性能

图5 电场调控纳米晶畴结构后的红外吸收显示图案
04
团队介绍


05
文章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9668-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9668-y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